当前位置: 首页 > 中医药 > 中医药保健 > 食疗药膳 > 营养保健 > 孕产妇营养保健
编号:6945
化学因素影响下的营养与优生
http://www.100md.com 2001年4月10日
     化学因素的影响多指在开采、冶炼、化工、金属、机械、棉纺、油漆、橡胶、塑料业等,以及农药、医药的生产、加工过程中,受毒物毒气的侵害。多数易造成生育期妇女经血过多,孕期女性早产、流产、死产、畸胎或先天性缺陷,有的还可抑制造血功能、升高血压、抑制呼吸系统引起窒息等。应合理使用营养素,减少有害物的毒害,确保从事特殊环境工作的女性的健康。分述如下:

    铅:接触铅及化合物的作业,主要见于冶金、蓄电、陶瓷、玻璃、油漆颜料、医药、农药、塑料、石油等行业。预防铅中毒,注意营养素的摄入,应增加维生素B1的摄入,促进铅通过胆汁经粪便排出;摄入充足的抗坏血酸,使其与铅结合形成溶解度较低的抗坏血酸盐,降低铅的吸收。每日应补充抗坏血酸125~150毫克;限制脂肪,减少铅的收;补充铁以抑制铅的吸收和蓄积;增加维生素B6、B12以保护神经系统。同时,铅作业者,不宜喝牛奶,因牛奶中的乳糖,会促进人体对有毒矿物质元素铅的吸收,可用酸奶代替牛乳,因牛奶经乳酸菌发酵后制成酸奶,这时乳糖就减少了,不会促使铅的吸收。还可经常吃大蒜,每日15克,连服3个月,就不会出现铅中毒现象,有中毒者也会好转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汞:见于开采、冶炼及制造业等。预防汞中毒应摄入的营养素:①维生素E,每日15毫克;②硒:减轻氯化汞引起的生长抑制,保护肾脏。膳食供给量100~200微克;③果胶:与汞结合加速排出。多食蔬菜、水果及干果类;④蛋白质:其中的含硫氨基酸与汞结合成稳定的化合物,防止汞的损害。每日可多食鸡蛋清,麦筋等,补充维生素E,应多吃花生油、芝麻油、菜油等,补硒应增加海产品、动物内脏、发酵食品等。同时可多食胡萝卜,因胡萝卜含大量果胶,果胶与汞结合,能降低血液中汞离子的浓度,加速其排泄,减轻对人体的危害。

    苯:一种芳香烃有机溶剂,广泛用于油漆、制药、橡胶、有机合成、印刷、染料、农药、香料工业等。预防苯中毒营养的摄入应注意:增加蛋白质,特别是含硫氨基酸的摄入。鸡蛋、小麦、大米等含量丰富;同时注意摄入一定量的碳水化物,因其可使机体对苯的耐受性提高;膳食脂肪应适当控制,苯对脂肪的亲和力强,易使体内蓄积,而慢性中毒;摄入充足的抗坏血酸,促进苯的氧化,使之解毒;同时给予维生素B12、叶酸,能促进苯中毒患者红细胞和血小板生成功能的恢复。总之,常接触苯作业人员,饮食最好以高蛋白、高糖、含大量维生素C及低脂肪食物为主,如鸡、鱼、兔肉、乳类、面粉、水果、大豆、绿叶蔬菜等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农药:包括杀虫剂、杀菌剂、除草剂等。

    有机磷农药接触者应注意增加的营养素:蛋白质不低于90克。有机磷农药在体内的代谢,主要为氧化及分解两种形式,氧化产物使毒性增强,分解产物使毒性降低,蛋白质供应不足,影响有机磷农药的分解代谢;抗坏血酸能提高肝脏的解毒功能,使其毒性降低。因酸、叶酸对有机磷农药乐果的细胞毒性有防治效果。接触有机氯农药也应摄入充足的蛋白质和抗坏血酸,及增加脂肪的摄入。因膳食脂肪把有机氯储存于体脂中,使其毒性作用不表现出来,对慢性中毒有防御作用。

    镉:多见于电镀、颜料、焊接行业及电池、半导体元件、果树杀虫剂中。

    预防镉中毒营养摄入:蛋白质应充足,减少血红蛋白含量下降和低蛋白血症,应食低脂肪,因膳食脂肪会增加镉的吸收;钙摄入量不低于800毫克,高钙膳食对镉中毒有保护作用;摄入适量的锌,补锌能促进金属硫蛋白的合成,减少肝肾损害,促进恢复;摄入足够的抗坏血酸可对镉的毒性产生拮抗作用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二硫化碳:主要用于制造粘胶纤维、橡胶、树脂、樟脑等的溶剂。

    预防二硫化碳中毒的营养措施:增加维生素B6的摄入,减少多发性神经炎。妇女妊娠呕吐时,供给量可达3~5毫克;增加含铜丰富的食物,铜摄入量2~3毫克,包括:肝、黄鱼、花生、核桃、紫菜、酵母等;膳食蛋白质应选用含硫氨基酸少的食物,如瘦肉、鱼等,取代蛋乳等含硫氨基酸较多的食物;增加谷氨酸摄入,因其有一定的解毒作用,富含谷氨酸的蛋白质主要为谷类蛋白;补充维生素A、B1、B2、C,以增加肝脏中的含量;增加谷维素的摄入,可防治二硫化碳所致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,最好多食谷类食物。

    四氯化碳:常用作清洁剂、溶剂、粘合剂及灭火剂等。由呼吸道侵入人体,也可经皮肤吸收。体内代谢可致肝脏病变,也可导致女性流产、早产、妊娠高血压综合症等。

    预防及营养素的摄入:高碳水化物膳食有助于四氯化碳中毒者肝功能的恢复;补充维生素E

    、B1、B2、B12及叶酸,因其对急性中毒有防护作用。其中维生素E的协同作用,使防护效果更好。但应禁饮含酒精饮料。, 百拇医药


    参见:首页 > 保健版 > 两性时空 > 受孕避孕 > 优生优育